上海素食之旅:精選餐廳、家常食譜與創意點心完整指南
記得去年秋天,我帶著幾位台灣來的素食朋友逛上海。他們一下飛機就嚷著要吃道地的”上海味”,但不要葷腥。那可真考倒我了!上海本幫菜濃油赤醬,素菜能做出什麼名堂?結果帶他們去了老城區一家開了三十多年的素菜館,一盤”素響油鱔糊”上桌,那股油爆過的薑蒜香氣,混著香菇絲那滑溜彈牙的口感⋯⋯嘿,朋友眼睛都亮了!這才發現,上海素食這門學問,講究得很!
身為一個和食物營養打交道超過十年的營養師,我特別愛琢磨各地飲食文化裡的健康密碼。上海素食,絕對是個寶藏!它巧妙融合了江南的時令鮮嫩、本幫菜的濃郁功夫,還有近代養生風潮的清新。坊間流傳的上海素食推薦名單五花八門,到底哪些真值得一試?自己在家又該怎麼做出健康又地道的滋味?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的私房筆記和親身體驗。
穿街走巷:探訪隱藏版上海素食餐廳
想品嚐正宗的風味,鑽進弄堂裡準沒錯!那些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,很多都有鎮店之寶。像是我常去的”春風松月樓”,別看它門面樸素,他們家的”素食蟹粉豆腐”,用胡蘿蔔、馬鈴薯、薑黃和堅果熬出逼真的蟹黃香,配上嫩滑豆腐,鮮美得讓人忘了它是全素!而且價格實在(人均約80-100元人民幣),比起一些網紅店動輒兩三百的消費,這裡更能吃到真功夫。每次有朋友要我推薦,這家絕對在我的上海素食推薦清單首位。
當然,新派上海素食餐廳也很有看頭。像是靜安區的”福和慧”,走的是精緻路線,把分子料理手法融入傳統素材。我記得有次點了一道”仿生牡丹魚片”,主廚用蒟蒻和山藥模擬出魚肉的紋理和口感,淋上特調的酸辣醬汁,視覺和味覺都讓人驚豔。不過我得老實說,這類高檔餐廳預算要抓足(套餐人均700人民幣起跳),偶爾嚐鮮可以,常吃荷包會抗議!
分享一下我私藏的幾家不同類型上海素食餐廳:
餐廳名稱 | 特色 | 必點菜色 | 推薦指數 | 人均消費 |
春風松月樓 | 經典老字號,弄堂裡的驚喜 | 素食蟹粉豆腐、素紅燒肉 | ★★★★★ | 80-100 RMB |
功德林 | 百年老店,素食界傳奇 | 素鴨、油燜筍 | ★★★★☆ | 120-150 RMB |
福和慧 | 精緻藝術路線 | 仿生牡丹魚片、松露菌菇湯 | ★★★★☆ | 700 RMB起 |
棗子樹 | 家常溫馨,CP值高 | 素餛飩、麻醬涼皮 | ★★★★☆ | 60-80 RMB |
大蔬無界 | 創意融合,視覺享受 | 蓮藕海苔卷、椰香南瓜羹 | ★★★★☆ | 150-200 RMB |
這幾家各有特色,從經典老味道到創新驚喜都有。特別要提一下功德林,這家百年老字號可說是上海素食的代表,每次經過南京西路那家店,門口總是排著長隊。他們的素鴨是用豆腐皮層層疊疊滷製,吸飽了濃郁的醬汁,口感紮實有嚼勁,幾乎可以假亂真!
想要在上海找更多的素食餐廳?這些本地人私藏的上海素食餐廳絕對值得一試。從靜安寺附近的百年老店到外灘新開的創意素食館子,大眾點評上都能找到最新鮮的食客評價。
廚房實驗:復刻經典上海素食食譜
外食吃多了,總會想自己動手試試看。翻閱一些老派的上海素食食譜,會發現很多功夫菜。像是經典的”四喜烤麩”,講究的是泡發、油炸、再燉煮的時間掌控。烤麩要先炸到表皮金黃酥脆,再和香菇、筍片、木耳、花生一起用醬油、糖、香油慢慢煨透。火候太急,烤麩會硬;燉得不夠久,味道又進不去。我失敗過好幾次,才抓到那鹹中帶甜、軟糯入味的平衡點。這種家常的上海素食料理,做好了放冰箱,隔天更入味,配粥配飯都絕佳!每次做這道菜,廚房飄散的醬香總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的味道。
另一個讓我著迷的是”素紅燒肉”。關鍵在於食材的選擇與處理!傳統是用冬瓜或柚皮模仿肥肉,但我試過用杏鮑菇效果更好——厚切後在表面細緻地刻劃幾刀模擬豬皮紋路,先煎香鎖住水分。然後用紅麴粉、甜菜根汁調出誘人的醬色(代替傳統炒糖色),加上醬油、料酒、八角、桂皮慢燒。燉到醬汁濃稠掛在”肉”上,賣相幾可亂真,口感軟嫩多汁,少了油膩多了菌菇的鮮美。這道改良版上海素食點心現在是我家宴客的招牌!不過說真的,要花時間煨煮,偷懶不得。
這裡分享一個我改良過的簡易版”素紅燒肉”食譜,讓大家在家也能輕鬆做:
材料:
- 主料: 大型杏鮑菇 2-3根、冬瓜(去皮去籽)200克
- 調色: 紅麴粉 1茶匙 或 甜菜根汁 2大匙、醬油 3大匙、老抽 1大匙
- 調味: 冰糖 1大匙、八角 1-2顆、桂皮 1小段、薑片 2-3片、料酒 1大匙、清水 適量
- 勾芡: 太白粉水 少許
做法:
- 備料: 杏鮑菇切厚塊(約1.5公分厚),在光滑面淺淺交叉劃幾刀(不要切斷)。冬瓜切成與杏鮑菇塊相近大小的方塊。
- 煎香: 鍋中放少許油,中火將杏鮑菇塊兩面煎至金黃微焦,取出備用。
- 炒糖色: (可省略) 鍋洗淨,放少許油和冰糖,小火慢慢炒至冰糖融化呈琥珀色(若用紅麴粉/甜菜根汁則省略此步)。
- 爆香: 鍋中放少許油,爆香薑片、八角和桂皮。
- 燒煮: 加入煎好的杏鮑菇塊、冬瓜塊。加入醬油、老抽、料酒、冰糖(如果沒炒糖色)。倒入清水至食材八九分滿。
- 上色: 加入紅麴粉或甜菜根汁,輕輕拌勻讓食材均勻裹上醬紅色。
- 燉煮: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,蓋上鍋蓋燉煮約25-35分鐘,或直到冬瓜變透明軟嫩,杏鮑菇入味。
- 收汁: 嘗一下味道,調整鹹甜。開大火稍微收汁,淋上少許太白粉水勾薄芡即可。
營養師小叮嚀: 這道菜關鍵在醬色和口感。紅麴粉或甜菜根汁提供天然色澤更健康。杏鮑菇提供口感,冬瓜模仿肥肉入口即化。冰糖量可依個人口味調整,可用代糖替代部分冰糖。勾芡讓醬汁能巴附食材,視覺效果更好!
小巧精緻:品嚐上海素食點心
說到點心,上海素食點心的精緻程度絕不輸葷食!城隍廟的”秋風糕團店”是我的心頭好。他們用艾草汁揉入糯米粉做青團,裡面包著綿密的紅豆沙或用馬蘭頭、香乾碎拌成的鹹餡,那股清香軟糯,春天吃最對時!每次去我都忍不住買上一盒,回家蒸熱了當早餐或下午茶,配一杯龍井,簡單又滿足。
素食者的早餐選擇也很豐富。像”素菜包”,講究的是餡料。好的上海素食點心包子,青菜(常用小棠菜或矮腳黃)要碧綠爽脆,搭配香乾、香菇丁,調味清爽不油膩。我觀察過幾家名店,發現他們汆燙青菜的時間掌握得極精準,撈起立刻過冷水保持翠綠,拌餡時再加點香油提香。這種細膩功夫,正是海派點心的魅力所在。自己做雖然麻煩,但偶爾週末有閒情時,包上一籠熱騰騰出爐,看著家人驚喜的表情,成就感瞬間爆棚!

營養師觀點:上海素食的健康密碼
從營養學來看,傳統上海素食料理確實有其智慧。相比重油重醬的葷菜本幫菜,素菜版本通常:
- 脂肪來源更優質: 較少動物性飽和脂肪,多來自植物油(如香油)、堅果、豆製品。
- 纖維質豐富: 大量新鮮蔬菜、菇蕈、豆類提供了充足的膳食纖維。
- 植物性蛋白質多樣: 善用豆乾、百頁、豆腐、烤麩等提供蛋白質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有些仿葷菜為了追求口感,加工步驟多(油炸、長時間燉煮)、醬料含糖鹽量高。我曾遇到一位熱愛上海素食餐廳的老先生,血糖血脂控制不理想。仔細問了他的飲食習慣,發現他常點素東坡肉、素糖醋排骨這類重口味菜餚,配著白飯吃好幾碗。後來建議他優先選擇清炒時蔬、涼拌菜、湯品,仿葷菜淺嚐即可,點糙米飯取代白飯。幾個月後回診,指標就有明顯改善。
所以我的建議是:
- 聰明點菜: 在上海素食餐廳點餐時,注意菜單搭配。一份濃郁的仿葷主菜,搭配清炒蔬菜和涼拌菜,再點個湯(如醃篤鮮的素食版,用筍、百頁結、黃豆芽熬煮),營養更均衡。
- 自炊減負擔: 參考上海素食食譜試做時,可適度減少醬油、糖的用量,用紅棗、枸杞的天然甜味提鮮。油炸步驟改用氣炸鍋或香煎。
- 原型食材為主: 多選用新鮮蔬菜、豆製品、全穀雜糧作為上海素食料理的基礎,減少依賴過度加工的素料。
上海素食的常見問題
Q1:上海素食會不會味道很單調?
感覺都是豆製品… 坦白說,如果只盯著素雞素鴨吃,那確實容易膩!但真正的精髓在於時令蔬菜和精湛的調味。春天的薺菜炒年糕、夏天的糟毛豆油燜筍、秋天的桂花糖藕、冬天的塔菜冬筍… 善用季節食材,簡單烹調就能鮮掉眉毛。上海素食料理的豐富度,遠超過你的想像!
Q2:想在家做上海素食,食材哪裡買? 在台灣找地道食材不難:
- 傳統市場:優質的烤麩(找當天做的)、新鮮百頁、各種豆乾、季節性蔬菜。
- 南北貨行/有機店:品質好的乾香菇、木耳、金針菜、筍乾。
- 超市:盒裝嫩豆腐、板豆腐、豆包、紅麴粉(方便調色)。
- 線上購物:一些專門店能找到上海特色的素食調味料(如素蠔油、上海辣醬油)。關鍵是挑新鮮、來源可靠的。
Q3:素食點心好像都是甜的?鹹的推薦有哪些? 鹹黨不用擔心!除了前面提到的素菜包、青團(鹹餡),還有:
- 素生煎包: 底部煎得焦脆,麵皮鬆軟,內餡通常是青菜香菇香乾,咬下去湯汁滿滿。
- 素餛飩: 餡料變化多,薺菜香菇、白菜冬筍都是經典。
- 蘿蔔絲酥餅: 酥皮層次分明,包裹清甜微鹹的蘿蔔絲餡。
- 糯米燒賣: 糯米飯拌入香菇丁、豆乾丁、筍丁蒸熟,香氣撲鼻。這些都是值得一試的上海素食點心!
漫步在上海街頭尋找素食,或者自己動手復刻一道經典菜,都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。它不只是味蕾的滿足,更是一種融合了傳統、創意與健康的生活態度。下次朋友再問起上海素食推薦,我想我不會再頭痛了,反而會興奮地想該帶他們去哪體驗這份獨特的江南素雅。畢竟,懂得欣賞食材本真滋味的人,才能真正品嚐到生活的豐盛。
標籤: 上海素食推薦,上海素食料理,上海素食食譜,上海素食餐廳,上海素食點心